文14

by:Megumi

花5.5個小時在東區把老媽跟老妹交待的事情處理好之後,花20分鐘隨意在轉角吃了乾麵、然後花5分鐘坐在口袋公園把礦泉水喝完,立刻跳上捷運趕往南港展覽館,參觀「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

文3 這場為期4天(2010/11/11~14)的展覽,主要是由文建會主辦、商業總會、台灣經濟研究院及設計人都相當熟悉的頑石文創這三個單位共同承辦,據說邀請了超過700個單位(不是700攤唷!)共同參與博覽會之外,也邀請了美、英、日、港的學者專家參與論壇。

是的,「博覽會」期間,也不落俗套的辦了幾場論壇,內容包括11/12的「博物館新體驗-文化美學新經濟」、11/13的「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交流」以及11/14的「品牌思路-全球化的品牌行銷策略」等配套。在活動期間還在主舞台區規劃了多類型的展演活動,每天並舉辦抽獎活動,建議有意前往參觀者,保持想像的空白進場,會感受較多。

辦的如何我就不多做評斷,寫這篇只是為了想講有趣的東西,不是為了評論「博覽會」。不過說真的,我對「博覽會」這一詞還挺膩的...

在這場博覽會所展出的文創產業成果當中,含括了設計生活區、居家美學區等7個展區,以及設計生活主題館、地方特色館等6個主題館,這6個主題館可說各有特色,也都是邀請到具代表性的一線策展人所規劃,如胡佑宗、陳俊良等等,使每座主題館都有不同呈現方式,不但各有千秋,也頗具特色。

前面提到,這次有700個單位參與,所以呈現的展出內容非常多元,從白米到餅乾、雕刻到音樂,可說是琳瑯滿目,所以看到從會場提著米走出來的參觀者也請不用太訝異...先來看幾張場現照片,再繼續來聊。

 

文9-.jpg文10-.jpg←磚雕(以燒製傳統建築磚瓦為主的高雄縣「三和瓦廠」,近年致力於將產業轉型文化化,為傳統紅磚發展出新想像。)
        
        木作→
文11-.jpg←岩印(延續古老文化將圖像創作與岩石結合的「藝拓國際」,透過岩、磚為媒材,將藝術與雕刻勾勒出具
有台灣特色的
文5-.jpg創意產品,連媽祖也入作,
文19-.jpg非常有趣!)

        陶瓷→

←白米(標榜要給農民「鼓勵」,也在台灣具有知名度的「掌聲穀粒」,今年也文2-.jpg將繼續參加年底在華山的簡
單生活節唷!
也請各位鄉親
繼續支持台灣
好米啊!) 

←玻璃(一提到玻璃產業,當然非竹塹莫屬啦!針對玻璃材料與應用設計,並培養技術者的「玻璃聯合技術中心」說是玻璃產業前進的後盾,一點也不為過。)


非常偏心的介紹了幾件展品之後,接著要來介紹在這場博覽會當中,我最喜歡的展示設計。

在展示手法上,不難發現這次參與博覽會的公私部門,無論是行政機關(如經濟部、文建會)或是相關設施(如故宮博物院、各大國立博物館)砸下不少心力促成,也看得出努力呈現的動能--然而,其中,讓我覺得最印象深刻又有趣的設計,首推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前稱為南投手工藝所)。

在展示構成,工藝中心邀請了11位具有代表性、創作主題歧異的工藝家(其中當然也包括領有「台灣工藝之家」授證的工藝家)共同參與展出。每位參展的工藝家,都擁有一個黑箱,讓工藝家們可以人人都進行屬於自己的黑箱作業...文6-.jpg 文7-.jpg

在每座黑箱的箱側都擺設了高腳椅,為的是讓工藝家可以便於解說作品創作理念、發展歷程等等,還頗有「顧攤」味道。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每個箱子都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就像一座行動美術館,箱外以黑底白字簡單地介紹工藝家的背景與經歷,箱內以黑白底圖詮釋創作主題、意象,並將工藝家彩色的作品置於牆版前側,與黑白兩相呼應。

小箱的顧攤高腳椅,若可用竹椅取代木椅,肯定整個味道更對;而黑箱底下可愛的支腳,不規則地撐起黑箱,不規則地站在「台下」,形成另一種帶有律動的美感,在箱底的燈光投射之下,倒也別有一番氣氛。

其實,經濟部這次在設計上也是走其生活產業一貫的「白花花」路線、文建會則延續過去台灣紅的「鬧」,用色繽紛鮮明...倒也算是兩個「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公家機關,雖然設計風格沒啥大變化,但也安全妥當啦!因為很好認,所以絕不會走錯攤位!(咳)

不過,走一圈下來就發現,明顯少了某個也推創意生活產業的機關...なぜ?我這種常民老百姓,當然不知道原因在哪啦!

而最後想跟大家聊的是,有關今天最喜歡的主題館部份。我最喜歡,也最受到感動的主題館,就是...

文17-.jpg

大家猜到答案了嗎?(就算是猜不到,也早看到答案了吧?)
答案就是「尋找失落的百工」。有別於其他品牌或展示品所呈現的東西,不少是為這個博覽會特意準備,百工這主題,其實是來自於輔大的4名學生,這幾個應用美術系的學生,在畢業設計的紀錄片定題時,決定尋找台灣一百個失傳的行業。

說到失傳的行業,大家立刻聯想到的是什麼?是彈棉被?還是製作毛筆?捏麵人?
在過去的社會裡,許多產業都是來自於生活、環境互動之下的產物,無論山巔或海涯,那些對於自己工作崗位所投注的謹慎與堅持,反映出的不只是做為時代群像的過去,更是暗藏於文化底蘊的過往軌跡,深植在風土民情,也殘留在許多人的過往回憶。

但曾幾何時,這些行業逐漸開始消失了,由生(胎毛筆製作、接生婆)至死(墓碑雕刻、殯葬樂儀隊),因為外在環境改變、科技進步、成本過高等原因而逐漸被社會所遺忘、淘汰的過程當中,也讓產業與職人在時間的洪流裡,無聲無息地自然凋零。

文16-.jpg

簡單的看一下百工的介紹吧?

為了呈現出百工的多元,在主題館中央放置著一個「多寶格」般地壓克力箱,每一格都是一個編號,每格的中上方均設有一個開口。彷若信箱的透明格子裡,則是接受拍攝者在工作中的明信片,並且在上頭寫著送給該專業者的感謝,簡單的「謝謝」與寄不到收件人的信箱,格外讓人對於這些瀕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行業,感受到一種無言的蕭條感...

儘管並沒有在每一格都能放入明信片,寫上送給專業者的話,但光是「百工」背後所透露的工作智慧、知能與堅持,就讓人由內心會忍不住真誠的,也想對眼前的百工說一句「謝謝!」時代所追求的便利與成本,甚或環保觀念(如燒金紙)成為淘汰這些產業的理由,但有很多具手感的產業,卻是消失之後很難再尋回的失之交臂,於是成為只能用嘴巴描述的。當然這「百工」是作品製作的學子挑選出來的,但台灣的魅力職人,何止這100種行業呢?

就好比,我非常喜歡看手工米粉的製作,甚至也曾特地跑去拍照,那彷若銀絲在陽光下曝曬的美妙光影、人工為米粉翻面的汗如雨下(以免曝曬不均而影響口感),以太陽風乾的溫度跟機器烘乾的差異,是入口跟咀嚼就能感受到的不同--手工是有溫度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溫度,才會顯得真,顯的可貴,而有情意,這股台灣特有的「情意」也是一種「島嶼魅力」所在。也許因為生活,讓我們什麼都要求要快速又便宜,但有時慢慢體驗那些緩慢、那些傳統,也是一種「生活美力」的象徵。

時間,在追求同質的過程中,不斷向前,這些產業輪廓或許終將消失,但總有些是在往前走的同時,能夠帶到下一個世代的。

下回,如果有機會與老行業的從業人相遇,無論是現打麻糬的阿伯、挽臉的阿嬤,請別忘了說句「謝謝」-在它尚未消失之前。

文12-.jpg

文15.jpg



後記:

看著百工這展,腦海裡不斷浮現之前曾跟大家推薦過的套書,由遠流出版代理中文版的《男的民族學》。

作者遠藤敬是一位非常喜歡流浪的日本人,丟下原本設計工作之後,四處旅行,與各種環境、產業的人相遇,甚至同棲,近身觀察這些各行各業的生活者與其職業的互動方式,領略其智慧所在,並將這些風俗以手繪及文字並茂的方式,呈現出屬於日本的許多獨特產業輪廓。
  
「手工」不是落伍,而是自豪;「頑固」並非難搞,而是堅持。在山海之間、靜動之間,這屬於各行各業的民俗學,不說真的還真有太多讓人不知道的事,這些不為人知不但長知識,更能長見聞。

如果你(妳)也對百工這主題感到有趣,民族學這套書,肯定讓你也(妳)有著觀看紙上紀錄片的快意享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g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