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Huei
每一道窗外,都是一楨風景。
在記憶的片段裡,最難忘的窗外,有著怎樣的風景?
以廢棄的公民館做為藝術品創作基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延續藉由作品與「記憶」進行對話的理念、擅長於材料堆疊處理的手法,讓藝術成為參與者在自我與過去的迷惘、虛空、不安產生對話的介面。
無論那些記憶,究竟是充斥著怎樣的色彩,這位長期旅居在德國的藝術家,不需要藉由任何文字引導,卻已讓人在走近作品的瞬間,產生了不同的對應。
在這次的作品裡,藝術家大量蒐集了閒置民居的傳統丈子門、窗,由公民館中央,由內而外地搭起了一條長長的隧道。這條貫穿建築體的隧道,由彷彿棲息在過往深處裡沈睡的幽暗過往,而逐隨著通道往外延伸的過程,在陽光下漸漸展開,曝曬…而逐步明亮起來。站在格柵裡,凝視而出的是怎樣的環境?
沒有再製、沒有加工的過程,藝術家只是將素材透過蒐集與梳理的過程,堆疊出物與他物、物與來者、物與環境的交叉關係,衍生出人與物、人與環境的對話。
無論是木框上的玻璃、木框的形貌,抑或那些斑斕的痕跡,行走期間往外望去的風景,都是不同的記憶—看著來時的路徑、望著窗外彷彿以格柵欄為觀景窗的框景……由通道往底端望去,層層交迭的棚田,青綠地往遠處爬升,視線與思考的消點,逐漸變得失焦遙遠起來。
那遙遠的記憶,在有限的方寸之間,封存著怎樣的過往,是你的眼淚,還是我的皺紋?是喜悅,或者背叛的滋味?許多過往的回憶,滋味百陳地在時間往前踏進的節奏裡被遺落,然而那些記憶不會消失,往往只是沈澱。
在每片格柵裡,都鑲嵌著1,000種片段的可能,以及無數個自問自答。
後話:
為了創作這組作品創作,藝術家不僅從豐島在地的閒置老建築裡,徵求來不少門窗,還因為門窗數量仍不足,由瀨戶內海周邊地區「調貨」而來...大家才得以看到這麼多門窗的記憶。
另,本文所使用的照片,是為了呼應「遙遠的記憶」而褪色處理,不是原來就這麼歷史久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