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Megumi
2002年,為了瞭解日本對於地域振興,曾經走訪福島縣的三島町。
當時尚未遭受311大震災凌虐的福島縣,是座宜人而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美麗城市。置身於福島縣會津盆地西部的山間,由於人口流失嚴重而成為日本的知名「人口過疏地域」,加上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之間,當地因豪雪而幾乎處於封村狀態,幾乎可說是個一年只醒來八個月的村莊,然而這樣看似貧乏的村莊,卻是日本各町村推動「故鄉運動」之先驅。深究其中關鍵,並不是三島町多麼天生麗質,而是透過「活用資源」這項行動,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做為重振地方的起始,進而為在地生活敲響新前奏。
為春天做準備
伴隨經濟發展的腳步,人類對土地由「敬天愛地」轉向「如何控制」、「如何再開發」思維後,以人為天的思維,每每在各種天災出現時越顯緊繃,彷彿一道滿弓的弦,稍有不慎便招來大自然遠在人類意料之外的反噬。
由身處溫暖氣候的台灣人看來,福島縣西側的三島町無疑是相當嚴峻的生存環境。
豪雪地帶的三島町居民,在每年12月到3月之間都形同過著閉關生活、面對冬季積雪超過2m以上的環境,不僅得與豪雪共存、產業運轉時間短(幾乎相當於休一季),物資更是不若平地來得優渥,非常嚴苛--然而,三島町的居民卻自有另一個看法。
不同於我們眼中的「一無所有」,當地人說到12月到3月的閉關,反倒以「為春天做準備」看待。
對當地居民來說,在土地休養生息中的空窗期,正是準備、整理來年春耕所需的農具、以當地山葡萄藤做編織、以自產作物製作醃製品的時期,是與其他8個月的勞務生活區隔的另一種勤勉生活,正式「做有意義的事」的閉關期,從而成為日本推動生活工藝運動的發軔地。
做有意義的事,這樣看似簡單的幾個字,連在凡事講求效率與效益的都會生活都未必得以被充分實踐,在三島町卻是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工作室就是門市,看到製作還能現場購買,製作者不必支付寄售費用
活用自然資源
在日本談到社區營造時,有時會提到所謂的「三島型文化」。這個名詞並非是什麼古老文化財或遺址之類,而是一開始是泛指利用自然植物所發展出來的「乾莖文化」,後來更淺白地成為對於運用「自然」為資源所發展的文化所用。
以三島町為例,社區居民用「山葡萄」可做背籠、「葡萄皮」製簑衣補強材料、「唐黍」做草鞋、「竹皮」材料製鞋、「山藤蔓」編繩索、「蒲」做手袋、「茅草」做簾幕…多采多姿的變化中,未嘗不是可視為一種「地產地用」的實踐?看看這個偏遠又氣候嚴峻的山村,不因先天環境而自嘆一無所有,反倒是轉換原有認知價值,將一無所有轉變為應有盡有,怎不令人在佩服之餘,而在心中暗自領受到身處豐饒的幸福。
踩在現在的過去
換個角度來看,傳統生活所面臨的理所當然,如果放到今日的現代社會檢視,是否還具有存在價值。
為了瞭解社區的改變與不變,當地社區居民發起了社區調查與「生活工藝展」這項行動,在此熟悉的歷史契機之下,居民也開始展開社區動員的編織運動,完成將近五百件作品。這些作品後來除了作為展示用途外,更成為將生活成為實踐的戰場,發展出「生活工藝運動」--這種將原本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技術,在透過自由想像的雙手編織出來後,就是三島町在日後得以發展成地方特色的重要契機,也更加突顯出三島町居民使社區工藝「活在生活中」的特質。
別懷疑,這裡的衣櫃可都是手工製作卡榫之後再組合,而非以釘子固定
連層板都製作了拉出用的把手,衣櫃一組單價為230万,您沒看錯
生活工藝運動
「願嫁三島町」運動,使得全世界至少有三十個國家的人,自願成為三島町的「榮譽町民」。
然而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三島町」,居民才是真正在場者,這塊土地上有超過七成的土地做為桐木種植,也以桐木製作的手工櫥櫃、衣櫃等傳統產業技術為傲。在三島町,只要家中誕生了女性後代,便會種下一株桐木,以做為女孩們長大後嫁妝的用品素材來源,這是傳統,也是文化,更是工藝與生活各為臍帶兩端的牽絆,或許您會認為木製衣櫥很笨重,但這些擁有傳統工藝技術的工作者與高聳的桐木,卻是三島町最值錢的玩意兒!
生活工藝運動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溫故知新」四字。
在此運動之下,三島町也發展出有名的「町民制度」:
一、由家族與鄰居共同組成。
二、運用身邊的材料。
三、運用父執輩傳承而來的技術。
四、自生活實用產生新知。
五、要真實而無偽。
六、要創造日常生活可使用者。
七、要表現山村生活中的喜悅。
八、真心誠意的創造。
九、將此活用在實際生活。
十、用自己的手架構生活空間。
在此社區運動過程中所思考的,並不是將「鄉村」作為都市資源的後備,而是思考「生活」中需要什麼?生活在現場的兩千人,才是真正的使用依歸,這樣的認知是社區在思考自身資源運用以及為社區「定位」中,相當重要的一點,不為觀光、不為營業,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好,於是小小的山林間,這裡有工藝館、手技之里,那裡有美術館、桐之里俱樂部,盡是生機。
這個自社區而起的運動最可貴的,莫過於讓居民逐漸從原生活價值中,重新以另外一種角度認識家鄉、建立自信。
100万的簍子、30萬的提籃,連店家告示牌都是手繪的桐木牌
食物農作物
在故鄉運動之後,三島町又發展出「生活工藝村運動」、「有機農業運動」。
有機農業運動,其實是一種地區行銷的概念,源自於「自給自足」生產的概念,提供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物產,以「食物的農作物」看待所生產的作物,而非視之為「農作商品」。社區裡的居民們,將自己生產所剩餘的蔬菜,各自帶出來分享交換,開發出社區特有的「醃漬物」,由社區居民所製作的醃漬物並進行試驗、販售、比賽,讓婦女們的傳統手藝因而交流,甚至增加居民收入。而「農協婦人部漬物研究會」出現,亦為生活帶來另一種生活創意。
其實這就跟我們在生活中習慣將蔬菜或作物以醃、釀等方式,讓從土地生產出來的作物「物盡其用」的思維是相通的,但如何進一步思考翻轉擴大,成為一種凝聚社區的力量,卻是其中必須學習的細膩。其他還有諸如透過恢復傳統祭典及文化生活等活動,為三島町帶來一年中有超過三十個大小活動,這些「辦熱鬧」的活動所擾動的,不僅是活動本身參加者,也是人與人、人與土地重修舊好、保持互動的一次次相會。
各種以在地原料所編織及桐木材料所製作的手工製品
省思
以種下幸福未來的桐木為契機,三島町的故事,仍在持續,或許種植速度因為人口稀少而顯的緩慢、稀少,卻可貴地前進著。
改變原來對於生活中的價值、態度觀點,其實就是意味著對「心態」的重新調整;透過三島町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交通不便且資源貧瘠的山村,是如何透過與自然共處、珍惜資源、進而翻轉既有--轉劣勢為優勢,讓生從「一無所有」轉變到「應有盡有」。
而處於「什麼都有」的我們,又要用怎樣的角度重新觀看自己的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