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Megumi
同時擁有離海近、有平原、交通便利等先天住居優勢的仙台,自古以來就是一座迷人的城市。
接下來的仙台巴士之旅,為您分享在「仙台城跡」下車,可造訪的兩處景點,一起繼續踏上仙台的巴士之旅吧!

仙台城跡
開創伊達藩的伊達政宗,將其幅員約兩萬坪的居城,興建於可眺望到仙台平原,標高131.4m的青葉山上。

當地人一般稱為「青葉城」的仙台城,若您喜愛日本歷史,相信對於這座與伊達政宗有著深刻牽絆的古城不感陌生。儘管仙台城如今已成城跡,卻也是日本100名城第八號的名城呢!

 


仙台城模擬復原(出典) 

這座就算是現在也得花費體力才能上行登城的城跡(雖然標高僅131.4m),東有高差達64m的斷崖與廣瀨川相對、南有深達80m的龍之口峽谷,扼有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利。

歷經各種損害,仙台城曾進行多次修復,雖然沒有經過各種戰爭而得以保存,卻因廢藩置縣令頒佈,不再使用而日益損壞
少數殘留的大手門、脇櫓、巽門,雖曾一度指定為國寶,在二次大戰期間卻因仙台空襲而燒毀,終而消失殆盡。

 


 在五色沼畔,留有一些水道,實為過去仙台城的水堀所在(照片為長沼)

由〈奧州仙台城繪圖〉內可見,右側深藍長帶即為長沼,中上深藍橫帶為五色沼(出典:仙台市博物館)

由「博物館‧國際中心前」巴士站下車,旋即可見到五色沼所在的三之丸、堀跡。

這天雖然是由下方往上(仙台城跡)散步,其實也可以採取由仙台城跡往下的走法,不過観光巴士僅有採取下~上的單向運行,倒是要稍微留意的一點。


博物館‧國際中心~仙台城跡,兩站間可互行

沿著馬路往上徐行,沒多久就會看到「仙台城大手門跡」、「大手門脇櫓」以及「支倉常長像」(此人為過去仙台藩的大名,江戶初期的國際交流先驅者)。儘管大手門已經因為仙台空襲而消失,在五色沼老照片仍可依稀看到的大手門脇櫓,則在1967年經由民間捐款復原重建。

 


於「博物館‧國際中心」下車後,朝著青葉山方向上行就是仙台城跡的方向

往上走沒幾分鐘,看到北側土塀的地方,即為過去大手門所在之處

大手門脇櫓原毀於仙台空襲,於1967年經由民間捐款復原重建
 
在五色沼的老照片中,可以清晰見到後方的脇櫓(左)、大手門(右)
(照片翻攝自五色沼解說牌)

支倉常長像。支倉常長是仙台藩的大名,江戶初期的國際交流先驅者

由大手門跡所在位置(道路中央)眺望大橋

大橋老照片(出典:仙台市役所)

  

曾在1931年指定為日本國寶的仙台城大手門跡,普遍被認為是「仙台藩象徴」。

仙台城的大手門,是日本最高的素木造(不上漆)兩層樓大手門,高度約12.5m,尺度相當壯觀。雖然脇櫓在1967年就完成重建,大手門的重建卻始終都處於膠著狀態。


倒也不是因為沒有照片或測量圖(反而這類資料都有),而是原本已在討論進行,卻遇上311大地震,而後相關預算也用於震災復興,也就自然而然停滯下來了--不過,在今(2018)年春天又開始討論有關大手門的復建,或許不久的未來就有進一步消息也說不定。

 


想像一下,在馬路中央的大手門高達高度約12.5m

做為仙台藩象徴的大手門舊貌(出典:仙台市戦災復興記念館提供)


若您是選擇從仙台市博物館內側往上行,則會陸續經過仙台市指定文化財殘月亭、巽門跡、清水門跡、仙台藩御用酒發源地、澤門跡。
如字面所顯示,這些往昔做為仙台城一部份的結構因為都是「跡」,所以都已經是不同程度的殘跡
雖然,也有像清水門跡還可以看到些許建築遺構的,但只剩下一張說明牌的保存狀況也是有的。

 


仙台市指定文化財殘月亭

魯迅碑。他曾有一年半在仙台留學,在藤野嚴九郎門下學習醫學專門課程

淒風苦雨中的造酒屋敷跡,沒有屋、還有跡

清水門跡的石垣還保存得很漂亮,但其實在311大地震也曾受災
中央的出角因地震變形,後來以混凝土重新固定重新結構再重鋪石塊,才還原出現貌。中間沒有青苔的地方,就是因地震而重新修復過的部份。

在大手門脇櫓轉彎,沿著道路往上,幾分鐘後就會看到中門跡。
中門跡,雖然也是「跡」,卻因有做修復而得以比較完整的感受到些許昨日光景。


脇櫓轉彎,往上一直走一直走,就是往仙台城本丸的方向

轉入小徑,兩旁綠樹夾道的景観令人欣喜,只可惜樹蔭在對面啊...

往前走幾分鐘,就會看到中門跡

有趣的是,看著汽車在過去的中門中央所改成的車道穿梭,兩旁盡是古木參天,不免讓人湧生古往今來的微妙感。

站在路旁的歐巴桑我,看著汽車來來去去於石垣間,真有種時光流轉的難言感受。根據之前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門也是非常雄偉的建築,不是「一座門」而是「一棟門」,又被稱為寅門,根據這座門出土的遺構,發現過去使用的可是金箔瓦勒~

若要說什麼是歷史的在場者,我想或許說是那些高聳的樹木,會比僅剩殘石碎瓦的梟雄居所還要來得貼切幾分吧?


儘管中門已經消失,石垣倒是復原保存的不錯,步道也整理得很好(右側為車道)

在中門旁邊,還貼心的設置了幾張可以歇腳的石椅

望著穿過中門的,由石垣間出現的車輛,時空流轉的感覺萬分強烈
02
在〈仙台城及江戶上屋敷主要建物姿繪圖」裡的中門(出典)


由中門跡繼續上行,經過什麼都沒有的澤門跡,可看解說牌懷想一下繼續往上,便是髮夾般急轉彎道畔的本丸北壁石垣了。


在這裡,
因為由中門~本丸北壁這段一路都是上行,建議可於鑑賞石垣時,稍做休息,鑑賞石垣也調整呼吸,好能悠閒地繼續前進。

 


經過這幾棵樹時想的是「幸好你們生長在日本,在台湾早就被移走或沒命了」@@

什麼都沒有的澤門跡,只剩下兩座常夜燈

往本丸雖然得不斷上行,時間預留寬裕些,倒也是可以悠然徐行的路程

當本丸的北壁石垣映入眼簾,本丸也差不多到了

仙台城雖然僅做了局部復原,若是將來有機會復原大手門等建造物,應該會看點更高


仙台城當初由於廢藩置縣令而遭到廢城,本丸原本的石頭與木料等建築構造物,都陸續使用做為進駐本丸的兵舍建設資材轉用,因而破壞加劇。

穿過護國神社的鳥居,即來到仙台城的本丸。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大廣間。
大廣間,同樣也是「跡」。大廣間在2001~2009年期間,曾經進行過考古發掘,目前所見的遺構標定方式及位置,就是仰賴當時所進行的調查結果而來。這樣透過考古發掘去探究已經消失的古城構造物,在日本算是挺常見的,畢竟也無法全部都復原,標定位置後以石塊、石柱勾勒出舊時空間,算是個比較能力所及的作法。

當然,富有一點的管轄單位,像是世界遺產姬路城,還應用了立體投影技術,以手機螢幕掃過各空間,就可以重新檢視量柱與空間的線條,這樣的做法也有越來越多歷史空間引入。


穿過護國神社的鳥居,便是仙台城本丸所在地
此神社的兩座鳥居形式,都是屬於常見的明神系鳥居(上方的笠木反過來)

映入眼簾的許多石頭,是勾勒往昔大廣間的空間標定方式

旁邊的說明牌上,印有大廣間的設計圖古圖,以及相關說明

地面上除了有寫上各間名稱,也有面積及所在位置的標示,很容易理解

 

儘管大廣間現在僅存石基訴說過往,因為面積遼闊而在過去擁有「千畳敷」一稱的大廣間,可是伊達政宗特別由京都延請知名的「梅村彥左衛門・彥作」父子檔擔任大工,還有紀伊當地被稱為天下無雙匠人的「刑部左衛門國次」擔綱,內部豪華絢爛地洋溢桃山文化的華美風情。

儘管只剩下石基非常可惜,所幸還有在青葉城本丸會館內,透過影像復原仙台城的CG影片,呈現出過往模樣。想要感受大廣間華麗之姿的旅人,可記得前往會館感受一番~



昔日金碧輝煌的大廣間,以桃山文化特有的華麗鮮豔,打造絢爛之美(出典)

發掘調查中的大廣間跡北半部遺構(出典:仙台市役所)

發掘調查中的大廣間跡南半部遺構(出典:仙台市役所)

儘管主城並沒有留下,但是在本丸上仍立著一尊可說是仙台市象徵性地標的伊達政宗騎馬像。

第一代的騎馬像,一是在1935年因伊達政宗去世300年而安置
目前的騎馬像,是1962年再建的第二代(銅像),原第一代的鋼筋混凝土像,則被移到也是與伊達家有關的大崎市岩出山城安置。


昔日仙台藩主伊達政宗居高臨下的騎馬像,可由青葉山俯視仙台市,彷彿依舊默默地守護著仙台這座城市啊!

 


伊達政宗騎馬像,是仙台市重要地標

居高臨下的騎馬像,俯瞰著仙台市,彷彿就像仙台市的守護者般

騎馬像由於是安置在基座上,顯得氣勢磅礡,十分具有氣勢

基座上還安上了幾座金屬畫,寫著「伊達政宗卿」
 Statue_of_Date_Masamune,_Aoba_Castle,_in_1940
第一代的雕像是鋼筋混凝土像,現安置於岩出山城(出典)


在本丸所在的青葉山,除了有伊達政宗騎馬像,介紹關於仙台城相關點滴、調查發掘影像紀錄的仙台城見聞館、以石基重現的大廣間跡,東側還留有城郭圖也有記載的懸造跡(這個消失好可惜啊!懸造可是非常高的技術)、井戶跡、巽櫓跡、埋門跡、坤櫓台等。

 


仙台城見聞館內,介紹仙台城相關歷史、調查發掘影像紀錄

館內播放著仙台城進行考古發掘的調查影像記錄

紀念1998~2004年間所進行的「仙台城石垣修復工程」完成紀念碑
碑文上記載著解體石材數9,189、修復石材數10,332、新補1,699等數字

懸造跡,目前僅有說明牌,繞來繞去由側面往下眺望時,已經看不到任何結構

懸造跡的做法,如今僅能透過過往的書圖想像

在懸造跡旁,立有土井晚翠先生的雕像

土井晚翠先生是仙台出身的詩人、翻譯家、英文作家,算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文人


另外,廣場上還有展示在1998~2004年間所進行的「仙台城石垣修復工程」時,挖到的江戶時代石垣,分別有十七世紀初~初代藩主政宗時的石垣,以粗切的大石頭及小的詰石疊砌的「野面石」做法、在十七世紀後半~第四代藩主時期的石垣,以石角構成為方體,前寬後窄的「切石」做法兩種類型。

不同的時代砌法,如今看來也是頗有趣的看點,不同時代對於結構穩定、耐震、防災的工程智慧,各有不一樣的因應對策及做法呢!



廣場上,展示著仙台城石垣的兩種組石類型

十七世紀初~初代藩主政宗時的石垣(野面石),以粗切的大石頭及小的詰石疊砌

築石的後方,鋪上約20cm寬的玉石(圓石),玉石後側再以地山穩定結構

在十七世紀後半~第四代藩主時期的石垣(角石),石角構成為方體,前寬後窄

正面的角石、角石後方,以大到小的介石穩定結構

說明牌有英中韓三語,主要是說明因為石垣解體工程而發現過去石牆結構

由青葉山眺望仙台市,視野非常開闊,讓人更能仔細認識仙台這座城市。

除了可眺望到豐富的綠意與現代化的城市風情,仙台市各代表性的地標也能盡覽眼底。例如山下的國際中心、大橋、仙台市役所、宮城縣廳、仙台大觀音、JR仙台站等等,天氣晴朗時都能一覽無遺,跟著古今地圖按圖索驥,也可帶來不同的眺望樂趣。

 


寬闊的廣場,可以由各面向眺望仙台市街景観

由北側的城垣往下眺望可見到髮夾彎道及仙台市區的遠近風景

伊達政宗騎馬像附近眺望,可將仙台市區風景盡覽

無論是重要設施、河川,或以前連結仙台城與城下町的橋樑(大橋)都可清楚望見
大橋~仙台城本丸,這段距離在眺望時會覺得真的好遠啊...

廣場上,也有解說牌,可以参考介紹眺望地景

例如國際中心、仙台市役所等主要地標,都有標定

雖然略有困難,但要閱讀城市江戶時代紋理,也可以對照古圖

仙台橋的門戶,大橋

現今的仙台玄關口,JR仙台車站

仙台市代表性的河川,廣瀨川

仙台市的新地標,仙台大觀音。其實位於外圍的泉區,但實在太巨大了

~INFO~

仙台城跡(青葉城跡)

仙台市青葉区川内1
自由參觀

護國神社

興建於仙台城西之丸的護國神社,是為了56,000位左右在明治維新~大東亞戰爭期間為國戰歿者所建的神社。

乍看之下,這數字似乎非常驚人,不過若是從歷史角度看待那些過往發生的戰役,對於以興建神社來祭祀英靈的做法,也就比較能理解了。諸如靖國神社內,就供奉了246萬6千位的國家英靈(也是日本祭祀神靈最多的神社),透過供奉於神社的做法,希望讓這些以生命守護國家的勇士們得以安息。

 


除了拜殿前的第二鳥居,第一鳥居位於本丸的北壁石垣旁


或許您會疑惑,神社怎會祭拜人?
但神社本來就是祭拜「八百萬神」,所以無論神話(例如大國主命)、人物(例如德川家康)、自然(例如富士山),都可以做為神社內的崇拜對象。

不過,既然是為了戰歿的英靈所建,神社的主祭神自然是「國事殉難者」。

 



進入神社後,即可見到拜殿。由於祭祀護國英靈,境內可以看到不少菊紋

神社的社殿,到處都是「菊紋」,下方的15瓣菊櫻紋應為神社社徽

15瓣菊櫻紋與注連繩

祭拜方式和一般神社相同,①搖鈴、②投賽錢、③二禮二拍一禮

在社殿旁,設有一處「鎮魂之泉」


而境內的別宮浦安宮,右宮是天照坐皇御神等三神、左宮為當地古神白水稻荷大神及伊達政宗。
在浦安宮所使用的建材,有
1955年由日本最高的神宮伊勢神宮在式年遷宮後,由外宮別宮(風宮)正殿所渡予的木料,格外貴重。

 


參拜神社後的授予品,以伊達政宗為主題的御守最受歡迎

以羽織為造型的御守,有獲得各種勝利的「勝守」、女子力向上的「美守」

繪馬有很多款,浦安宮的是伊達政宗騎馬的剪影


而參拜護國神社所祈求的項目,包含對於家內安全、商業繁榮、社運隆昌、公司安全、交通安全等都頗具口碑,因此幾次造訪時,就算是週間的上班日,白天也可以看到穿著西裝與襯衫的上班族們前來參拜,也算是在此類信仰對象上,比較少看到的光景。

走訪仙台城跡的您,可別忘了順便參拜護國神社。

 


日本自古以來都相信葫蘆可以趨吉避凶,在神社內也有除厄御守
做法是在葫蘆上寫下自己姓名與年齡,然後吹一口氣並且蓋起葫蘆,再懸掛於境內

趨吉避凶的葫蘆們

參拜之後,也很多人會在神社抽張御神籤

御神籤一般是「好籤綁松樹、壞籤綁杉樹」。如果沒有樹可綁,通常會把不好的籤留下
(松〔まつ〕,等待,衍生有靜待好運快點來的意思;杉〔すぎ〕,過去,衍生有不好的事情快過去的意思)

除了神社以外,雖然也座落於仙台城本丸,與伊達政宗騎馬像遙遙相對,但這是與護國英靈有關的「昭忠塔」

威猛的老鷹展翅,氣勢非凡

在老鷹背後的「昭忠」二字下方,刻有「元帥大勳位功二級彰仁...」等字樣

昭忠塔的上方,可以隱約看到左右各三輪的櫻花
(日本並無法定國花,有菊花及櫻花兩種說法,但因菊花為皇室象徵,一般多用櫻花)

雄壯的飛鷹氣勢非凡,也是歷經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進行修復,才得以重現英姿

現場有展示在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現場損毀的照片

~INFO~

護國神社

仙台市青葉区川内天守台

08:30~17:00

☞本系列(8回)文章均非取材委託,是為協助東北復興之自行取材、撰寫。各旅遊設施資訊、票券或設施價格均為旅行時(2018年4月、6月)至同年7月為準,如有異動請以各官網為主,與仙台市官方單位無涉。

arrow
arrow

    Meg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